武汉肺炎,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这个神秘的病毒来自哪里,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等等,还不为人所知。但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和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脱不了干系。
钟南山院士表示,根据流行病学分析,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比如竹鼠、獾等。
今天,互联网上流传一张武汉海鲜市场内名为“大众畜牧野味”店的菜单,上面显示,有活狗狸獾、活猪狸獾、活竹鼠、竹鼠肉、活果子狸、果子狸肉等野生动物在售,可活杀现宰,速冻冰鲜,送货上门。刀哥拨打了菜单上留下的电话,接听状态一直是“正在通话中”。
又是野生动物?!
17年前,突然袭击中国的SARS冠状病毒,被证明来自中华菊头蝠,果子狸与它们接触、感染后,再将病毒传染给人类。
鼠疫就不用说了,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甚至包括艾滋病,大多致命传染病的源头都是野生动物。
人类为吃野味,已经付出了无比惨痛的代价,对中国人的教训尤其深刻。我们还需要遭受什么样的惩罚,才能管住自己的嘴?
我们强烈呼吁,坚决取缔所有的“野味”市场,我们呼吁,所有人都自觉抵制吃野味,既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为了全人类的公共安全,还为了维护大自然的多元生态。
实际上,我国对野生动物交易有一系列法律法规。根据《刑法》第341条: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经营利用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取得相关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审批文件。
但为什么屡禁不止?
微博科普领域大V、生物学博士“飞雪”告诉刀哥,虽然国家有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但却屡禁不止,原因是很多交易打着海鲜市场、农场品市场的名号在地下“偷着卖”,还有一些地区对此监管不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从根本上说,是一些人带着所谓的“传统”思维,认为吃野味“好”、“补”、“天然”,或者与朋友吃起来“有面子”、“阔气”,从而催生出消费野生动物的市场。
野味好吃吗?其实,绝大部分野味都不好吃:膻、腥、甚至臭,肉糙且硬。广东省林业局曾进行过一次调查,广州市半数以上的人吃过野生动物,吃野生动物的原因,45.4%的人认为可以补充“营养”,37%是出于好奇,12%人是为了显富。补充营养完全是错误认知,野生动物即使有营养价值,其与其携带病毒的风险相比不值一提。
网上有估算说,中国地下野味市场规模已达上百亿,这或许是非法野味市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经济损失动辄就数千亿,生命的代价更是无法衡量。
1月2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公众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1)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2)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请佩戴口罩。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3)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一定要佩戴好合适的口罩。
(4)良好安全饮食习惯,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做饭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
(5)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